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自195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承德避暑山庄、天坛、颐和园、明清皇陵、北海等世界遗产地及传统园林的研究工作,园林学术研究历史悠久。出版了《承德避暑山庄》(1980)、《清代内廷宫苑》(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1986)、《清代御苑撷英》(1990)、《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992)、《风水理论研究》(1992)、《学造园》(2000)等具有重要影响的专著,在古典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位居全国前列。近10年,本学科在地方园林和园林设计与施工方面出版如《岭南园林》系列、《中日古典园林比较》等多部专著,在学界影响广泛。
近年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相关学科群优势,与建筑、规划、环境、农学、水利等专业合作,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与科研,针对北方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的生态修复、滨海新区盐碱地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利用天津市景观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大学节水景观与水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物理环境及生态技术实验室、数字化建构实验室等平台,形成本专业在生态与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学院还与国内一些最著名的设计单位建立了工程实践基地,实施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合作指导的“双导师制”,为研究生执业技能的培养打下了宽实的基础。
学科下设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应用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目标
风景园林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强化学术研究素养,使之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研究方向上聚焦科技发展前沿,聚焦社会重大需求,为国家培养从事建筑创作与研究工作的引领前沿的科技型人才。毕业后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或相应的技术管理工作等。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采用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2.5
新祥旭一对一考研辅导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老师专门辅导一个考研的学生,区别于学校中的很多学生听一个老师讲课的大班上课形式。从教育的本质看,只有互动才能够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而一对一是教育能够互动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班上课形式,互动很难有效展开。正因为如此,在传统学校教育课堂之外,新祥旭大力推广一对一辅导的教育培训模式。人们常说的一对一辅导全称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是由专门的个性化教育辅导机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策略,并由每个学生所配备的教学团队加以实施执行(包括一位专业教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潜能开发专家+励志拓展专家+专职班主任),通过全方位、策略性地辅导,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种切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学习习惯,稳固提升学科知识,而且在树立自信,完善人格、为人处事等方面均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