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大师海顿
尽管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在海顿(Haydn,1732-1809)之前就已出现,但他在今天仍被冠之以“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因为这两种形式到了海顿的手中,才逐渐从带有洛可可味道的早期古典风格发展为成熟的古典风格。
海顿可以说是最纯粹的古典主义大师了,他的音乐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充满了纯净而高贵的情愫,呈现出富于幽默感的睿智,而且海顿的作曲技艺无可挑剔,他将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和谐的形式发展到了完美之境。 在创作上,海顿并不固守一定之规,总是不断尝试管弦乐队的各种新颖的运用方式,比如在《第82交响曲“熊”》中对笨熊缓慢步态的模仿,在《第83号交响曲“母鸡”》中对母鸡咯咯叫声的表现,在《第94交响曲“惊愕”》中那个著名的能把人从瞌睡中惊醒的力度爆发,都是富于实验精神的创作。
《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告别”》是海顿最有意思的作品之一,标题源于以作为末乐章的柔板。据说海顿的雇主尼古劳斯亲王非常迷恋埃斯特黑扎城堡的宏伟宫殿和美丽花园,总是带着自己的乐师们去那里常住不归,令大家无法忍受,于是有一次海顿便创作了这首交响曲,在为亲王演出时,乐师们在最后的乐章一个接一个演完自己的声部,然后吹熄蜡烛离去,后来亲王似乎感觉到某种暗示,便带着他们返回了维也纳。 海顿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交响曲,和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他的弦乐四重奏是古典室内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是《皇帝四重奏》、《五度四重奏》、《云雀四重奏》和篇幅浩大的《临终七言》等,堪称珍贵之作。 其中《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即著名的《上帝保佑弗朗克皇帝》,曾经被奥地利和德国不约而同用作了自己的国歌,它的旋律深情而高贵,抒发了流淌自心底的广博之爱,是古典室内乐最令人感动的乐章之一。 海顿的器乐作品,除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还有钢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小号协奏曲和大提琴协奏曲等;而在声乐领域,他也同样成就辉煌,作有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大量的歌剧、十几部弥撒曲等作品。
伟大的《创世纪》深受亨德尔《弥赛亚》的启发,当年海顿在英国观看此剧时,《哈利路亚》合唱令他感动万分,因此决定创作一部自己的清唱剧,即《创世纪》。这部清唱剧脚本以弥尔顿《失乐园》为基础,并结合《圣经》“创世纪”,突出表达了更加世俗化和人性化的情感。
弥尔顿的原作主要讲的是天使拉斐尔应亚当的请求,向他叙述上帝创世的过程,并包含关于人类之美和爱情之美的内容。海顿的清唱剧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大自然——诸如对电闪雷鸣、流水潺潺、风雪雨夜、飞禽走兽的具体描写,使上帝创世的神话变得具象化,并加强了对生活之美的肯定,把爱情描写成自然和生命的最崇高者,以此作为对创世者的颂扬。
另一杰出的清唱剧《四季》,是有史以来第一部非宗教题材的世俗清唱剧,它是一幅风俗画,也是一首田园诗,它宛如《创世纪》的续篇,描写一些普通人在一年四季中的快乐生活,或许他们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虽然失去了上帝赐予的“伊甸园”,然而在生活中却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园”。
海顿的弥撒曲是古典主义声乐的经典,充满了和谐与美妙的旋律,最著名的有《管风琴大弥撒曲》、《战争弥撒曲》、《纳尔逊弥撒曲》和《管乐队弥撒曲》。他的歌剧在今天演出的机会虽不是很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比如《哲学家的灵魂》一剧,洋溢着乐观的古典主义精神。
海顿的音乐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充满了纯净而高贵的情愫,呈现出富于幽默感的睿智,他的音乐告诉我们:快乐来自于生命,来自于心灵,来自于爱。
衔接古典与浪漫的莫扎特
称莫扎特(Mozart,1756-1791)为“音乐神童”,并非仅仅因为他岁数很小就开始创作音乐,还由于他最早的那些作品已经相当成熟。他6岁时创作了第一小提琴奏鸣曲,8岁谱写了第一部交响曲,11岁写了第一首钢琴协奏曲,12岁又完成了一部可爱的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
莫扎特与以往作曲家不同,他不愿受宫廷或贵族庇护的束缚,他的音乐也变得更加自由,但这也使他的生活总是不断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一生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形式,并都取得非凡的成就。
27首钢琴协奏曲在莫扎特音乐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些作品继承了巴洛克的优雅之美,同时又增加了个性鲜明的情感力量,二者的结合使得音乐异常动人。譬如著名的第21号协奏曲,将庄严、浪漫、活泼融合在三个乐章当中;第26号“加冕”将一首浪漫曲与快乐和华丽的首尾乐章联系在一起。晶莹剔透的琴声,与优美的弦乐,共同构造了莫扎特最动人心扉的乐音。 除了钢琴,莫扎特还为小提琴、长笛、圆号等多种乐器创作了协奏曲,这里仅举两例:《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其音乐恬静而明亮,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可谓仙乐飘飘;《单簧管协奏曲》,一部有着单纯之美的作品,展示了单簧管天鹅绒般的音色,其中的柔板包含了世所罕见的绝美旋律。
在室内乐方面,所作六首《海顿四重奏》,是对“海顿爸爸”表示敬意的纯粹古典式的弦乐四重奏;珍贵的《单簧管五重奏》,是用单簧管深沉而柔美的音色所编制出的一个美丽的梦幻。在《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莫扎特表达了失去母亲的悲痛,音乐是阴郁和幽暗的,宛如心灵的哭泣。
莫扎特在器乐方面的创作极其广泛,他的交响曲也具有很高地位,其中最后一首就是以古罗马神话中诸神之王命名的《“朱庇特”交响曲》;所作“弦乐小夜曲”和“嬉游曲”等管弦乐作品,颇受现代人的喜爱;所作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将这一形式与贝多芬衔接在一起。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爱情经历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22岁时,他爱上了15岁的美丽女孩阿劳希娅•韦伯,并计划为她创作一部歌剧,这令他的父亲利奥波德大为光火;后来,他又不顾父亲反对,与韦伯家另一女儿康斯坦采•韦伯结了婚。 对于莫扎特来说,歌剧是最能展示其个性的一种形式,他一生创作了20多部歌剧,《费加罗结婚》、《唐璜》、《女人心》、《魔笛》以及《伊多梅纽》和《后宫诱逃》代表了最高成就。其中《费加罗结婚》是古典时期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后来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剧情发生在此剧之前;《唐璜》开创了悲喜剧风格,内容上完全超越了当时的道德准则,人物刻画充满矛盾和多面性;《魔笛》被称为第一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然而在体裁上的多样化使得它几乎无法分类。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常常被忽视,其实它们当中包含了舒伯特之前最出色的一些艺术歌曲,例如《秘密爱情》、《鸟儿,如果整整一年》、《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琴》、《紫罗兰》、《自由之歌》、《离别之歌》。他在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渴望春天》充满童趣,是真情流露的佳作,主题旋律与这之前创作的《第27钢琴协奏曲》的晴朗闪亮的末乐章十分相似。
在宗教音乐方面,莫扎特创作了不少弥撒曲和康塔塔等形式的作品,其中未完成的《C小调弥撒曲》属于优美迷人的极品之作,最后的《安魂曲》完全超越了宗教,将宗教形式转变为他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有记载说,莫扎特去世的前一天,曾在床上与几位朋友试唱《安魂曲》中的“那时哭泣的一天”,几小节过后,他力不能胜,不禁潸然泪下。
通观莫扎特的音乐,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或许用“点石成金”四个字可以形容他超人的创作能力。而他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又使他不仅仅是海顿的继承者,同时还是贝多芬的先声。
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贝多芬
贝多芬(Beethoven,1770-1827)这个名字,恐怕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你知道他为何在音乐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吗?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时代——浪漫主义。尽管在他之前,莫扎特某些作品已具备浪漫主义特征,而真正将音乐引向新时代的,就是贝多芬。 在写下深受海顿和莫扎特风格影响的前两首交响曲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后,贝多芬开始创作出挥洒个人情感的作品,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即《第3交响曲“英雄”》,它完全冲破了古典主义束缚,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融入其中,是献给自由精神的颂歌。后来因拿破仑的称帝而使贝多芬心灵备受打击,他便在一怒之下划掉了扉页上给拿破仑的题献
。 耳疾的痛苦叩响贝多芬生命的大门,是在《第2交响曲》创作之前,正值他充满青春活力之时,钢琴奏鸣曲《悲怆》记录下了他那无以言表的痛苦。对爱情的追求在贝多芬一生中同样重要,被他自己称为“幻想奏鸣曲”的《月光》,是献给所爱慕的朱丽叶塔•朱奇阿蒂的;传说中的“永恒的情人”,据推测可能是钢琴家多诺提娅•冯•厄特曼,她是贝多芬钢琴作品最有力的诠释者。
《第4交响曲》更是贝多芬身陷热恋的产物,一部记录爱情感受的杰作。当时贝多芬与来自匈牙利的显赫的布鲁斯维克家族的女孩特丽莎相爱,并订立了婚约。《升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献给特丽莎的,而特丽莎则在送给他的一幅自己的肖像上刻下了“献给旷世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和善良的人,T.B.赠”。
歌剧《费岱里奥》也体现了贝多芬对完美女性的追求,剧中的莱昂诺拉是一位充满高贵情操和人性完美的女性,她将丈夫从断头台上拯救了出来,使之重获自由。与命运决斗的《第5交响曲“命运”》,和生机勃勃的《第6交响曲“田园”》,是另两部旷世之作,前者告诉人们,战胜命运是为了抵达生命的完美,而后者则告诉人们,大自然是包容一切的最完美的实体。
贝多芬在1802年写下的“海利根斯塔特遗书”,是耳聋日益加剧与爱情打击的双重结果,不过幸好后来他改变了自杀的主意。面对命运,贝多芬说:“我永不会卑躬屈膝。——我的世界即宇宙”。这样的悲壮有如偷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有如逐日的法厄同。 在写下那个著名遗嘱之后,贝多芬忍受着双重痛苦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热情》、《华尔斯坦》和《告别》等奏鸣曲,第7至第15弦乐四重奏,第3至5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7至第9交响曲,和《庄严弥撒》等。 《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的伟大与高贵恰如其名,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被看作同类体裁中最杰出者,《庄严弥撒》则被贝多芬看作是自己最完美的作品,《第9交响曲“合唱”》将席勒的《欢乐颂》以重唱与合唱的方式引入其中,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纪元。 贝多芬对弦乐四重奏的重要贡献同样不能忽视,尤其那些晚期四重奏,情感之丰富,结构之多变,是前所未有的。如《第13四重奏》,多达6个乐章,情感的起伏变化极大,从冥想到激昂,从婉转到坚定。关于令人心碎的第5乐章“卡伐蒂那”,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在我笔下从来没有一首旋律在我身上产生过如此的效果,并使我自己深为感动。”
《第15四重奏》被看作贝多芬的音乐遗嘱,其末乐章有这样的标题:“有份量的决心”。据说一个叫德门伯斯彻的人订购了一首四重奏却久未付款,贝多芬便前去催讨,那人问道:“非如此不可吗?”作曲家高傲地答道:“非如此不可!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掏出你的钱夹来!”后来他把这些话及其音调记了下来,用作了最后的四重奏末乐章的基本动机。这个末乐章包含了一个坚定的旋律,和随之引出的一个飘逸洒脱的恬美旋律,二者多次交替出现,最终达到异乎寻常的超脱与安详,于宁静中孕育出欢乐。 ——这就是贝多芬,一个浪漫主义者的伟大创作。
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艺术硕士考研联盟]
考研咨询微信:一五二〇一三一八七三九 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