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是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脱落后阻塞血管称为栓子,会导致缺血或梗死。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心脏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重要)、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遗传性高,凝状态最常见为第 V 因子基因突变)。
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是血栓形成的起始环节。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混合血栓(层状血栓)、红色血栓及透明血栓(纤维素性血栓)。
四种血栓发生的部位:白色血栓、混合血栓及红色血栓构成了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体部与尾部, 尾部的红色血栓最易脱落形成栓塞。此外,白色血栓亦可见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透明血栓主要见于毛细血管内,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栓的结局分为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
机化是血栓形成→肉芽组织长入→机化(2周)。再通是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
细胞长入并覆盖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重建血流,称为再通。钙化是旧血栓→钙盐沉着→钙化→静脉石 / 动脉石。
血栓总体来说弊大于利,主要弊端有阻塞血管、栓塞、引起心瓣膜变形及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