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天津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历史悠久。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微波电路理论及应用、光波器件与光纤传感、天线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为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本学科在电磁场理论研究、微波集成电路、微波天线等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光纤传感、电磁波与光波传输仿真技术、太赫兹技术、电磁兼容、激光技术、智能测量仪器、机器视觉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以及光传送网络和物联网等领域相继开展了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微波集成电路与天线技术;2、光纤通信与光电技术;3、智能测量仪器与电磁兼容;4、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5、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6、无人机电传、飞控技术。
学科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培养学生较系统的掌握电磁场与光波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在电磁场、微波和光电技术等领域有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能力,能进行相应的器件、电路与网络的理论分析和基本设计,较好地掌握电磁场与微波专业现代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具有从事电磁场、微波和光电技术等相关领域工程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承担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具备“引领前沿的科技型人才”的素质,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学术活动、科研实训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基本年限为两年半,其中课程学习的时间为一年,从事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半。
学习年限:2.5
新祥旭一对一考研辅导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老师专门辅导一个考研的学生,区别于学校中的很多学生听一个老师讲课的大班上课形式。从教育的本质看,只有互动才能够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而一对一是教育能够互动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班上课形式,互动很难有效展开。正因为如此,在传统学校教育课堂之外,新祥旭大力推广一对一辅导的教育培训模式。人们常说的一对一辅导全称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是由专门的个性化教育辅导机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策略,并由每个学生所配备的教学团队加以实施执行(包括一位专业教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潜能开发专家+励志拓展专家+专职班主任),通过全方位、策略性地辅导,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种切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善不良学习习惯,稳固提升学科知识,而且在树立自信,完善人格、为人处事等方面均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