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 |
1.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版。 2.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考试内容 |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分组成。 1.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中国文化基础知识 (2)外国文化基础知识 (3)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教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3)语言教学基础 3.材料分析写作 材料分析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分析与实践能力 (2)论文写作能力 |
试卷内容结构 |
1.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主要涉及跨文化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3.案例分析与写作 能根据一段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 |
试卷难易结构 |
试卷总体难度适当,以较易、中等难度试题为主,难度系数控制在0.8左右。全面考查多学科(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学科观念的形成状况。 考试突出对跨学科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运用学科基本知识、方法获取和解读跨文化交际及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从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协调观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汉语国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
试卷题型结构 |
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写作 |
试卷分值结构 |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分,案例分析写作40分。 1.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分): (1)填空题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判断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选择题35题,每小题1分,共35分 2.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分): (1)填空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判断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选择题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案例分析写作(40分): 写作题为论说文。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 (1)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 (2)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 |
评分标准和要求 |
1.客观题按照标准答案给分。 2.主观题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所给文字材料和题意的基础上,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卷面整洁的文章,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力。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观点内容(20分) 阐发问题全面,有深度;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有据,分析透彻(17-20分)。 阐发问题较全面并有一定深度;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有据(13-16分)。 阐发问题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观点比较明确,对所提观点有所论证(9-12分)。 阐发问题有明显偏颇,分析肤浅,观点不够明确,缺乏论证(0-8分)。 (2)逻辑结构(10分) 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逻辑清楚,详略得当(9-10分)。 结构较合理,条理较分明,有一定的逻辑性(6-8分)。 重点不突出,结构不清晰,缺乏逻辑性(0-5分)。 (3)语言表达(10分) 语言表达规范、流畅、准确,卷面清洁(9-10分)。 语言表达通顺,在规范性、准确性和表现力方面略有欠缺,卷面较清洁(6-8分)。 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和准确,有语句不通的情况,卷面不够整洁(0-5分)。 |
备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