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 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四年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内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科系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社会学系。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1946年随校北上复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系一部分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专业1983年从本系分出,独立成系。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本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目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在各条战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本系毕业的学生中,成长出一批批著名学者、革命者、爱国志士和社会贤达。在本系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陈寅恪、陈翰笙、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冯家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烺、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杨人楩、邵循正、苏秉琦等杰出的史学家。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师资(硕士生导师)
1.世界史:
包茂红博士,环境史与文化遗产学、亚太区域史、非洲史。
董经胜博士,拉美史。
黄春高博士,世界上古中古史。
吴小安博士,东南亚史,华人移民史。
徐键博士,欧美近现代史,德国史。
张雄博士,欧洲学,意大利史
2.中国古代史:
蒋非非博士,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史。
李志生博士,中国古代社会与性别史。
赵冬梅博士,中国古代制度史,宋史。
李新峰博士,中国古代军制史,明史。
3.中国近现代史:
刘一皋硕士,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尚小明博士,中国近现代学术社会史。
王元周博士,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4.专门史:
臧运祜博士 现代中日中美关系史。
5.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牛可博士,现代化理论与进程,学术理论与学术史
赵进中博士,史学理论,德国史。
6.历史地理学:
李孝聪、辛德勇简况同上。
7.历史文献学
何晋博士,历史文献学。
桥本秀美博士,历史文献学,礼学。
王铿,历史文献学,日本汉学研究
8.考古学
薄小莹硕士,考古学,古代艺术史。
备注
硕士研究生分八个二级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 学制三年。
中国古代史专业从先秦至明清分设八个断代史,世界史专业分设上古史、中世纪史、主要国别史、地区史、现代化进程、欧洲封建过渡、殖民主义史等十九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