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即将进入5月份,正是决定考研,选择专业院校的最佳时期,而每年在考研过程中都会出现从众心理参加考研,且“名校效应”依旧,应试备考似高考……这些不良效应在考研中频频出现,让考研人情何以堪呢?
一、考研“从众效应”
“已经大三了,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家里人也希望我考研,我想考就考呗。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从搜集信息到买参考书、报辅导班、开始复习,我一直有一种被动的感觉,没有很强的自发动力。有时候我想,我到底为什么要考研呢?这个问题让我很困扰。”
“周围的许多同学对考研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发自内心地要考研,学习起来很有劲头。而我……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想不清楚为什么要考研,都是别人说考研怎么怎么好,我就考了,但是我的内心不能给我自己一个很明白的理由。这样学习起来没什么劲头,我快坚持不下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有“从众心理”。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考研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群体越大,“从众效应”的压力就越大。从选择报考学校、专业,到选择复习资料、辅导班,很多同学都缺乏自己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容易“随大流”做出盲目的选择和决定。6月马上就要临近了,正是许多同学做出考研决定的关键期,在此考研辅导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
二、考研“名校效应”依旧应试备考似高考
据相关数据显示,考研报名人数已连续9年超过百万,其中名校报考人数增速更加明显。2013年考研报考中共有27万人报考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报考人数均超过万人。麦可思公司“2013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在山东考生李艳秋看来,二者密不可分,“就业门槛越来越高,读名校能为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些筹码”。
专家认为:“90后已经成为考研主力军,这些考生的追求更高,家长的期待也更高,什么都要最好的。他们一旦选定目标,就很舍得投入,像以前那种‘打酱油’的考生越来越少,这也是名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原因。”
考研与高考相提并论,是因为其日益应试化的备考方式。北京某知名高校的一名教师说:“现在一些二本、三本院校以考研为目标培养学生,高校扭曲成‘考研基地’。很多能力素质好的学生根本考不过这些长期做应试准备的学生,这给人才选拔带来一定难度。”
三、考研复习过程中的“温水煮青蛙效应”
考研的过程比较漫长,一般都在半年以上,很多考生在慢长的复习中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走进了不瘟不火,不蔓不支,整日泡在考研复习的温水了,慢慢地进行着自己的复习,逐渐地已经快被考研复习这一温水煮熟了,而考生已经俨然成了这一温水里被煮的“青蛙”。所谓“温水煮青蛙效应”其主要特征就是整日的埋头复习却不及时调整自己,没有充分意识到考试与复习是有距离的,未能进行拉近这一距离的努力。其表现就是考生整日埋头复习,一成不变的复习方式与速度,复习中不总结自己的效果,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思路,平时多习惯看题而很少自己动手去做,总觉得时间还很长,没有充分想象到考场的残酷与可能的失控事件……等等。总之就是考生在漫长的考研复习这一温水中未能给予相当的警惕,慢性积诟,而只片面泡在复习这舒服的温水里,却不去想考试那一沸水的情况。
四、考研备考过程中的“瓶颈效应”
相当多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瓶颈效应”,很多同学都说,遭遇了学习瓶颈。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专家建议:
1.思考的习惯。阅读一个知识点,宏观上思考知识点在整个科目中作用及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微观上思考其本身概念的深度,其具有的特点及满足的性质等等。拿到一个题目,研究其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思考题目所在的知识点及可能使用的方法,能否用更多的方法来解答,能否找到最为简单的方法。看历年真题,总结考试题目的规律,思考命题特点及与考试大纲之间的联系。
2.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时不仅要正确解答题目,更重要的是要快速的达到目的。现在很多辅导资料对知识点的总结,题型的归纳都比较全面,如果能利用其对知识的归纳再加上自己的边看边思考,对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不成问题。
3.快速判断所考知识点的能力。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是有限的,重要的知识点就更少一些,但考研已经进行了二十几年,重点之处年年考,但这些知识点每年都会换上新的外衣,乔装打扮,使不少考生被蒙蔽,之后悔之不及。
4.持之以恒的毅力。考研因其高于日常生活而常受到学生的冷落,这样就会产生马太效应,愈不关心她,它就离你愈远。故而考研复习需要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