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考研情况,2014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总分379,初试第五名。
开始和第一阶段
大约是在大二末期,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对考研有些想法。但只是把考外交学的学姐的书倒腾了过来,并没有开始看,加之那时候还有六级、期末考试什么的事情,专业课的书到手并没有看过。那时候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要考研,总之有很多的因素我有些犹豫。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一遍《简明国际关系史》,虽说是文科出身但是不得不坦诚的说,读起来不费力但脑袋里并没有什么体系,觉得这些事件和过程有些乱。大三开学后我试着去读国际关系理论的书《权利 制度 文化》,我只能说我对这些理论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却一头雾水。的确,这些东西对于一个零基础的人来说很晦涩很抽象有些词的意思都不明白再读文章就很困难。当时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读懂这些,跨专业,没有老师可以请教,也没有考同专业的前辈指导,在完全独立的情况下我对这些很是没底。还好,我在着手准备之前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考上外交学院的经验文章,大概20多个人的经验吧,我把它们打印出来,自己细细揣摩别人的经历,发现一头雾水者也有不少,这也算是一个在迷茫中的鼓励吧。
边上老师的课边看自己的书,进度不快,效果也不好,合上书后感觉还是头脑空空,不过这是一个积累的必要基础和过程,急不得。那时候也就是一个试着去学一学的心态,主要是看自己能否学会,如果学不会就不考了。因为那时候对国际关系和考研一无所知,拿到现在我当然知道这些东西一般人都能学会,关键的不过是多下些功夫。说到考研我起初的心态是很坦然的,没有什么功利心也没有非要考上的念头,反而觉得自己考不上。那时候认为堂堂外交学院以我这种能力的人估计不太可能,应该说概率很低。但为什么还要去考,我只能简单的说我是个信仰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政治学,起初的书还是《政治科学基础》,一本算是比较国际化的教材,内容也简单读起来也不费力,以至到大三结束我觉得自己在这本书上已经达到了应试能力。
大三的上学期我没有做英语题,只是拿着一本很厚的单词书背单词,一学期也背了两三遍。专业课主要也是看书,没有笔记,比较清晰的题也背一背。学着去在网上搜集资料,上各种论坛网站搜集信息,刚开始认为这些事情好复杂慢慢的也就熟练了。搜集来的资料也不过是用于更好的理解教材。那时候我也没有一起准备的好研友,大概给我的印象是我身边的人都很优秀,他们觉得时间充足一年足够,所以不愿意这么早坠入苦海。那时候我也算是孤身一人,教室里好多时候就我一个人,我只开一排灯。这一段时间也是迷茫和逐渐清晰的过程,我可以说算是入门了吧。我比较现实,只看要考的内容,别的书也买了不少,只是作为参考,需要的时候查一查看一看。这也是在被人经验中自己琢磨出来的,考试的题比较基础,基本是书上的内容。恰好我的理想目标也不过是考上而已,没想过要多么优秀。所以,觉得专业课本对我来说绝对的足够。一个寒假我并没有在家学什么,荒废了不少时间。
第二阶段
大三下学期,在熟悉和掌握课本的基础上我开始按着考试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下载的资料大多是说乱七八糟、不系统、不全面、也不精准。这些让我难以忍受。我从没有买过那些教育机构和淘宝的资料,我认为那些跟这些下载的资料也好不到哪去,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复试的时候那些买过他们资料的同学也大多是这么说的。当时我想我的资料应该是专一的也就是只是适应外交学院的,因为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有高效率;必须是是系统的也就是用一定的方式去整合知识,不然容易乱;当然知识必须要全面和精准。于是在这个想法下,我在看书背书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电子笔记。
政治学的内容大多不用再整理,那些内容要考什么很清晰,重新整理并不合算。要考的书上基本都有,那要做的就是自己补充和完善一些要考的只是,所以这一块做起来也不难。对于《权利 制度 文化》这本书,下载到的资料多数只能起到看书学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对照真题,基础的考题都是在课本里的,那些大题是需要自己整理和琢磨的,至少在没有换参考书之前考题是这样的风格。课本里许多人名、著作、以及一些大题是要自己整理出来的,找到这些人的信息不难,甚至好多资料也有相关名解但是做到系统、全面精准需要自己的整理,在参考别人的答案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把它们做出来,到后期会收益匪浅。最折磨我的是《简明国际关系史》的整理,其过程太艰辛了。直到大四上学期我才算是基本整理好,但是由于突然换参考书的事打乱了我的计划,有些整理有些仓促。但最终我还是在符合课本的基础上,在以真题为目标的前提下,做出了自己的一套系统。最终真是觉得得益不少,还记得今年考题里一个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曲折方面的题,这个题在许多资料里都有但是答案都很垃圾,自己觉得重要真正按着“曲折性”在课本里一点点找出来,再参考一些论文和书目,在原来答案的基础上删减增补。考试的时候基本就是默写了。
当然这耗费了我不少时间,有些东西我做的过于全面了,好多意义不大,总之这是一个工程都是辛酸泪。不过正确的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考试的时候国际关系史方面除了最后一个题我没见过,别的都在整理之内基本算是默写,所以在答题速度上还可以时间并不紧张。理论方面也是如此,不过新换的参考书王浦劬先生的《政治学基础》由于种种原因失误,有些小遗憾。复试的时候我也问过一些同学,有的人确实没想我这么苦苦折腾整理,成绩也还可以360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一套系统全面进准的考试资料是应该的。因为考试是一个概率问题,你掌握的越体统全面准确你的可能性就越大,靠运气是一个不靠谱的东西,兴许你知道的那些考了,你赚了,但是运气不好,一年辛苦就没有了,你的理想也没了。把自己在考试前能做的准备做好,该掌握的知识掌握准确牢固,不能说你就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这无疑增加你的成功可能性。如果事情大多不是必然的,我们能做的是增加可能性,而且你系统的掌握了知识,在你走进考场时的心态多少有些坦然和自信,当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没把握时,走进考场只能是更没底更紧张。
第三阶段
我是在九月7号才知道参考书换了,那时候新书《思想范式与命题》还没有发售,我拿到书都是九月中旬了。再加上原来《政治科学基础》的书换成了一本思想模式语言风格完全不同的《政治学基础》,不仅仅把我上一个阶段努力学习换来的自信拿走了,我的计划也被这种突然打乱,原本以为充足的时间马上就紧张了。
那段时间没有坦然了,原本以为成功在望了,只欠东风了,突然让我陷入小概率成功可能性,冰火两重天。那段时间太难熬了,晚饭我都不吃了,靠烟和咖啡刺激神经,晚上连续背三四个小时的书。时间还是紧,用在英语的时间也压减了,政治的时间更少了,基本都是边角料时间看看。计划还是完不成。我的考试资料整理也仓促了些,许多很不合我的心意,但是只得妥协许多这让我很是遗憾,所以直到现在闲来无事,我还在整理修改自己的资料。在艰苦的日子里挣扎到最后,我勉强的做好最后的冲刺准备,各种资料准备,计划准备,后来我却病了,呵呵,知道考试前两天我才好了,病毒性感冒发烧头疼浑身难受,病情反反复复输液五天才,那时候基本绝望了,最后冲刺准备没有做好。以至于上考场都坦然的很了,觉得考不上了。
考试那两天却也顺利,这么多年来这么多次考试,只有那次考试是第一次我整体感觉题答得不错。至于说知道成绩到复试都是后话,写给准备初试的人,说这些有些早,真是到了那时候在问我也都是来的及的,现在说了也不见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