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
(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
(4)报刊禁载事项。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1)资本主义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色彩。
《中国日报》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中国日报》中的《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编辑,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1913年停刊。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革命派报刊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
《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于右任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神州日报》是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在上海创刊。创刊80天后遭火灾,于退出。1909至1910年间,于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封。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由于这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著名报人,报刊宣传家、报刊政论家、学者。梁的办报活动与政治活动相始终。1895年主编《中外纪闻》到1919年创办《改造》,近30年报人生涯中创办或主编、主笔了15种报纸。对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梁氏的论说被称为“时务文体”或“新文体”、“报章文体”,开一代文风之先河。梁启超在近代新闻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