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博士考试刚刚结束,回想自己的考博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自研一开始,我就有读博的打算,经过硕士三年的学习,我对秦汉史愈发着迷,这更加坚定了我读博的打算。每年十月份左右,博士报考就提上日程了,首先需要选定报考院校。在我看来,对于目标院校的确定,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研究方向及博导意愿多方面考虑,切不可一厢情愿,好高骛远。我将全国高校中秦汉史博导整理了一遍,去除掉申请审核制院校,然后逐一给剩下的博导发邮件,认真揣摩各位博导的态度,最终确定了华南师范大学与辽宁大学两所院校。
确定好报考院校后,我就开始着手复习。中国史考博,最重要的是英语,专业课大家都差不多。由于在考博前,我的六级还没有过,心里面确实很焦急,怀疑自己能否考过。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我找到该院校历年考博英语真题(新祥旭考博对全国高校考博英语真题搜集较为全面),但我没有立即做真题,而是找到六级单词本(六级单词本的种类非常多,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即可),每天一百个单词,第一遍记完后,最多记住四成,说实话心里面很难过,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休息了几天后,我又从头再来,过第二遍时,我感觉比第一遍轻松了许多,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趁热打铁又过了第三遍,将自己不会的单词单独写出来重点记忆。这个过程花费了我四个月之久,在这四个月中,虽然不是每天都记单词,但至少占去了我80﹪的时间。单词掌握的差不多后,从次年3月份开始,就开始做真题,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我当时在考研文库上共搜集到十套真题,我选出其中的七套,首先从阅读理解开始,将每套题中的阅读理解做完,每做完一篇,就查漏补缺,把不会的单词列出来全部记住,再将文章中的语法、长难句一一弄懂,不会了就去请教人;最后再弄明白选项的出处,为何这么选。就这样一篇一篇的过,当我将七套真题中的阅读理解做完时,已经将两个跟A4纸一样大的笔记本写满,瞬间感觉找到了考研时做英语题的状态。接着就用同样的办法做完形填空,单选题等。即我的方法是按照题型逐个突破,而不是整套题从头做到尾。这个过程花费了我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由于疫情原因,全国的重要考试都向后推迟,这对于考博的人来说其实是个好消息,因为它可以让坚定的人复习更加全面,同时耗尽意志不坚强人的耐心。考前最后一个月,在消化完之前成果的基础上,我将剩下的三套真题作为战前演练来用,在图书馆找个安静的角落,完完全全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查漏补缺,这时发现以前的努力终于有了效果。
再说专业课。我主修方向为秦汉史,考博时分为专业课一(中国史)和专业课二(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如秦汉史、隋唐史等)。我的主修方向为秦汉史,在硕士三年我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对该段历史较为熟悉。在备考博士刚刚开始,除了学习英语外,我每天固定至少两个小时学习专业课,个人感觉林剑鸣的《秦汉史》较为全面,当然也可参考其他学者著作,比如钱穆著、王子今等人所著《秦汉史》,只要时间允许,多翻翻总是有好处的。在考前十来天,我还详细阅读了近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综述,这样对秦汉史的研究现状有个整体把握,最后还仔细阅读报考导师发表的论著。在中国史的复习上,个人感觉依照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即可,该门课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整个中国史的掌握情况,是从提纲挈领的角度来出题,而不考察细节性知识。而专业课二的考察,主要是自己研究方向的知识,这就要求你平时的积累以及对该领域研究现状、最前沿的掌握情况。
由于疫情,今年考博变成网络远程考试,双机位同时运行。这就省去了一大笔花销,而且题量大减,由过去每门课三个小时缩为一小时,做英语题时感觉如鱼得水,深感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也庆幸自己硕士期间的努力,专业课成绩也较好。进入复试后,主要由自己所报博导提问,内容一般为自己所报考方向的基本知识、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以及硕士期间科研情况,只要态度诚恳,思维敏捷,一般会得到导师的青睐。另外,自己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的论文都会成为加分项。
其实与考研相比,考博相对容易一些,只要你肯吃苦,能够坚持到底,肯定会有好的结果。最后以《后汉书》中的一句话与君共勉:“大丈夫当雄飞,安肯雌伏”。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