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目录、初试复试考察内容(2021届)
专业目录及初复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10英语一 或 203日语
649 人类学概论
844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复试专业课:2305010 人类学综合课
二、初试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
649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著,重庆出版社;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走进他者的世界》,麻国庆著,北京:学苑出版社;
844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录取情况
20年录取名单:
统考录取4人,初试最低分357分(不含少干计划)。
19年录取名单:
统考录取7人,初试最低分374分(不含少干计划)。
四、复试分数线及录取明细
2020年:
政治/外语(52分)
业务课(90分)
总分(355分)
2019年:
政治/外语(50分)
业务课(90分)
总分(350分)
五、考研经验
关于专业课的问题。重申一下,我仅就应试来谈。仔细研究一下中大历年的考试题就会发现,尤其是论述题,问得越来越宽泛,涉及的是对整个学科核心理念和方法的理解,而不局限于对某本民族志或者某个理论的看法,这就不仅需要掌握各个理论学派的理论、概念,还要对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是从入门书籍开始读,先对人类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比如弗思的《人文类型》,王铭铭的《人类学是什么》,皮科克的《人类学透镜》,了解什么是人类学的视角,同样是对人的研究,人类学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有了宏观认识接下来是人类学理论学派和民族志的阅读。理论主要是阅读教材,我习惯几本书同时读,每本书的侧重点和解释都不同, 但一定会有交叉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夏建忠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解释得很通俗易懂,庄孔韶的《人类学概论》和《人类学通论》两本前面都有按年代梳理的各学派理论,言简意赅;穆尔的《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会先把某个时期内的大背景和核心议题交代清楚,然后再分别从各个人类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进行解释,每一章都会有一个总结;王铭铭的《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我读过两遍,逻辑非常清楚,第一章总结了六十年代以前的理论范式是如何世代更替的,后面几章按年代和各国的人类学传统详细论述了各学派的理念和方法。在理论上,我发现中大侧重对六十年代以后新发展的考察,例如今年考了福柯对人类学的影响,《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对六十年代之后的理论发展解释得很清楚,另外周大鸣的《文化人类学概论》的第二章也有对六十年代以后的理论梳理,这里相对简略一些。黄淑娉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很多师兄师姐都推荐,不过我自己只翻过一遍,它更侧重六十年代之前的理论。民族志我部分是通读下来的,还有部分只看了导言、结论或者某个章节,因为时间短任务重,所以我读民族志是很功利的。最后自己根据读的教材和民族志认真整理了笔记,这个过程是很用心的。其他部分比如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都是很常规的,不过近两年也会出现一些新内容,对我这种跨专业的人来说根本没听说过,比如今年考到的“物的社会生命”,我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啊,考场上只能按自己的理解硬着头皮编,考试结束之后看到群里的同学讨论这个概念,万念俱灰,想死的心都有了。但现在看来,出题老师未必是真的想要看到正确答案,可能更想看一下考生的逻辑和思路吧。
理论和方法了解之后,要结合民族志自己总结梳理知识脉络,再回到对这个学科的宏观认识。最后,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准备,院校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也要了解,名词解释和论述题都可能会涉及。我的建议是考试前至少抽几天计时模拟一下,考试答题纸是B5大小的白纸,字写得规范整齐很重要。
六、考研真题
649人类学概论:
844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互惠;
2.能动性;
3.权力;
4.《写文化》;
5.民族志。
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田野调查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2.简述网络时代对人类学研究的影响。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60分)
1.人类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举例说明。
2.试述日常生活对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为新祥旭考研独家整理!
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公众号:新祥旭广东考研
大家在考研时如果遇到了困扰,不管是择校还是备考,都可以找新祥旭杨老师。
最后,希望大家坚持到底,预祝考研的你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