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时,被称为超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超级通货膨胀,按照西方学者的定义,当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时,就称该国处于恶性通货膨胀之中。
在经济学上,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急速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很快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候会采取宽松界定,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经济学家认同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
世界史上有所记载的恶性通货膨胀都发生在20世纪。20世纪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在三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及80年代的债务危机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5个国家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波兰和苏联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中。1922—1923年间的德国最高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29000%。另一轮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中国、希腊和匈牙利都陷入了货币混乱中,它创下了世界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的记录——连续一年多物价平均每月通货膨胀率达19800%。第三轮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秘鲁等国的外债危机导致了金融混乱。
产生原因:
一、所有恶性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这是由于政府需要为其巨额预算赤字融资。随着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通货膨胀就会迅速发展。高通货膨胀引起税收实际价值的迅速下跌,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赤字。通货膨胀导致预算赤字的增加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其一是税收体制,主要体现在税收的计算和纳付上的滞后。其二是名义利率的效应。预算赤字包括对国债的付息。由于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也趋于上升,所以一般而言,更高的通货膨胀增加了政府的名义利息,从而增加了赤字。
二、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通过迫使政府为赤字融资而发行钞票,巨额预算赤字可以导致快速的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反过来又增加了赤字。如果必须以货币手段融资的赤字非常之大,则因此而发生的通货膨胀会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根据历史上一些事例所提供的证据,持续的以货币融资的赤字为GDP的10%—12%,就足以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具有四项特征:
1、公众不愿持有现金,宁可把金钱投放在外国贷币或非贷币资产。
2、公众利用外国货币,结算自己本国货币的资产。
3、信贷是按借款期内的消费力损耗计算,即使该时期不长久。
4、利率、工资、物价与物价指数挂钩,而3年累积通胀在100%以上。
制止恶性通货膨胀需要一系列的特别的政策组合,涉及汇率、公共预算、货币供给以及某些情况下对工资和物价的直接措施。在恶性通货膨胀的经济中,经常是一种对物价的直接措施。在恶性通货膨胀的经济中,经常是一种新货币被引入以取代旧货币,税制也会改革。
一、制止恶性通货膨胀最根本的一步被认为是解决预算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萨金特指出,只有当预算政策发生了根本改变时,恶性通货膨胀才会结束,而这一改变既包括改变赤字规模,也包括改变其融资方式。
二、除了常规的运用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之外,针对恶性通货膨胀,一些西方学者还提出了所谓异端稳定计划,这是指在货币、财政措施之外,还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直接干预。据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制止通货膨胀惯性,又可以改变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提高人们对计划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异端计划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如果通货膨胀惯性很小,则其不久就会停止,工资和物价控制可能就是多余;其次,物价控制往往只能在一小部分商品范围内推行,缺乏管理的可行性会使许多控制失效;再次,控制会使经济中相对价格变得僵硬,由此造成一些商品和劳务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