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年顺利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考博经验。
一、关于考研择校和定专业
我们知道,择校和定专业是我们考博的第一步。定专业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因为考博不同于考研,考研只是初步迈入学术门槛,对专业的要求并不严格,因而跨专业报考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考博完全是另一回事,它需要你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敏锐的学术思维,因而考博专业必须与硕士三年所读专业保持一致。
我硕士阶段是在二区的师范类院校读的,所学专业为中国史,因此我的考博专业也是中国史。但是,考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是全国各大高校的博导数量有限,其次是博导招生名额有限,为此考博择校就非常关键。我们择校要注重两点:
其一,报考学校一定不能太差,最好是全国重点大学,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211”院校或“985”院校,现在所说的“双一流”院校。即使担心自己考不上,也要退而求其次,选择区域重点大学,或者所报专业是报考学校的优势学科或者重点学科。
其二,认识导师非常关键。我报考的首都师大的那位博导,跟我硕士院校有很深的渊源,经常来我校开展学术讲座,因而我们非常熟悉,而且这位导师也乐于招收我们学校的学生,这是我能够顺利考入首都师大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复习和考试
考博的复习方式因校而异,报考不同的学校,复习的方式也就不同。有些学校会指明参考书目,报考这样的学校,就要着重复习指定书目,当然也要辅以其它资料。不过大多数院校不会指定参考书目,因而我们的复习要“广博”,也就是面面俱到的复习模式。我报考的首都师大就没有指明参考书目。
首都师大中国史专业的考博,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硕博连读、直博、普通招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申请-考核”的招生方式,这对于我们硕士院校较差的考生而言,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我们二流学校毕业的考生,硕博连读和直博是无望了,只能普通招考,大家统一在考场笔试,凭实力说话,自然公平公正些。
首都师大的中国史考博,往年都是现场笔试三个科目:一是英语,二是中国古代史,三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复习,一方面凭靠硕士阶段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复习考研教材、关注学术动态。其实,前者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研究生阶段若只是混日子,那考博就变得非常艰难。
首都师大的考博英语最难通过,这是导致大量考博生梦想破灭的重要绊脚石。首都师大毕竟是北京院校,对于英语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英语的初试卷子相当有难度,而且复试更为可怕,分为口语和听力测试。对于英语本来就差的很多西部考生而言,几乎很难与东部考生相提并论。今年因疫情影响而采用线上笔试,英语考试简化了环节,为我顺利通过英语难关创造了条件。
三、关于面试与技巧
考博的面试,不同于笔试,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在各自领域声名显赫的学术大师。因而他们所提的问题,自然不能用课本上的通识性内容作答,而是更多地要依靠学术前沿和研究现状作答。这就要求我们复习中要时刻注重自身所报专业的学术动态。
一般而言,我们了解学术动态有两大技巧:首先,我们要关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等国内最顶尖的学术期刊,这些刊物上刊登的都是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具有独创性和超前性,因而这些刊物上的文章能很好的诠释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主流及创新,对我们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对报考导师的研究领域及其著作非常熟悉。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研究侧重点,我们只有把握报考导师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复习,实现重点问题重点突破,才能在导师询问时,高效准确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刻关注导师的学术举动,尤其是导师在知网上发表的最新文章,要达到相当熟悉的地步。
不过,有些导师不会按照常理出牌。比如说,复试老师会问到:你本科期间发表过哪些文章,就某篇文章或书籍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阐述你完整看过的某一古籍,阐述你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等。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很好的临场发挥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当然口才也很重要,平时多交流,才能占据优势。
四、最后总结
总而言之,考博对于我们而言,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一步,因而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付出最大的努力,树立必胜的信心;同时我们也要坦然面对,一战失利,不可气馁,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上是我今年考博首都师大的经验与感想,望能够给予后来者启发和裨益,实现自身的考博梦想,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