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共有两大专业,即文学与语言学。至于更细的研究方向(如18世纪英国小说、系统功能语法等)则要等入学后再决定。
考试科目有两大类:专业课(①基础英语;②文学语言学;③综合考试)和非专业课(④二外;⑤政治)。招生简章上虽然列出基础英语课的参考书(即周珊凤、张祥保主编,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实际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四册书仅仅是北大英语系本科生一、二年级的教材。要想达到考研要求,还应该多看一些别的教材。如果考研者为在校的本专业学生,本校的基础英语之类的课程最好不要丢下。我大三时的基础英语课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高级英语》,同时又自学了一些别的教材,如《熟巧证书》《翻译的技巧》及《牛津实用英语语法》等。目前英语系只能提供1991-993年的试题,但近几年各科考试内容均有一定变动,难度也有了较大提高,基础英语尤其如此,堪称所有科目中最难的一科,它要求考生掌握地道的英语。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给出一段文章,删去其中一些词,代之以横线,要求考生在横线上补填上合适的单词。这些段落一般摘自英美人的原作,要求考生填的不管是习惯用语还是动宾搭配,都是标准、典型的用法。总而言之,考生若没有掌握idiomatic English,没有良好的语感,不仅此题,而且全卷都难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
英语文学课负担较重,要有心理准备,付出大量耐心、艰苦的劳动。文学科目包括两大部分: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所用教材是陈嘉海著,商务印书馆的《英国文学史》册、《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所用教材则是美国MacMillan公司出版的Th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eture,一般大学图书馆均能借到。由于《英国文学史》与美国文学的anthology内容繁多详尽,没有必要一字不漏地读。前者可侧重名家名作,后者则可辅以一套国内出版的美国文学教材。我当时用的是常耀信著,南开大学出版社的《美国文学史》(一册)及《美国文学选读》(上、下册)。这套教材的内容详略程度及难易程度对考研者来说都是比较合适的。
英美文学课的考题也可以分为两部分;文学史及文学作品辩析。文学史主要考作家作品的名字、作品的写作时代(答出是哪个世纪即可)、体裁(诗歌、戏剧、小说)。还有的题目就写作主题或其他显著特色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文学作品辩析,顾名思义,就是摘录几段名家原作,要求考生答出此引文出自什么作品,作者是谁,并且简要分析一下划线部分的含义。从考题来看,复习时应注意取舍,注意有特色、有代表性的东西,对于重要的作家作品,一定要详细透彻地了解。例如有一年的考题要求考生写出Thomas Hardy小说的分类,另一年的考题则要求写出William Faulkner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一个虚构的地名棗"Yaknapatawpha county”。综观全卷,既考查考生的客观知识框架,又考查其文学鉴赏能力,两者点面结合,既有一定深度,更有一定广度。
语言学的准备任务相对轻一些。虽然系里列的考试参考书目上说明除了《语言教程》(胡壮麟等主编,北大出版社出版)外还要读几本原著,但实际上不少考生并没有读后者。如果《语言学教程》学得比较透彻,基本上能达到要求。
综合考试共分四部分:汉语知识、英美概况、欧洲文学史、文学(语言学考生必答)/语言学(文学考生必答)。汉语知识部分主要考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套三册)即为很好的参考教材。考题主要是对一些古汉语词汇、句子乃至段落的翻译,另外还会有一小部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是现代汉语词汇、成语的注音与释义,如“滥觞”、“风流倜傥”、“明日黄花”等。若能保持高考时的语文水平,则汉语知识这部分基本没什么问题。
至于英美概况,书目上只讲“一般介绍性书籍即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书。我在准备过程中主要参考了《英美概况》(陈治刚等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英语学习指导》(北大英语系陶洁、胡壮麟等著,北大出版社出版)中的有关部分,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到目前为止,考题为汉语,采用填空形式,主要考查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等情况。近年来试题中逐渐增加了少量与经济有关的考题,如美国四大汽车公司的名字等。这种随时代形势而出现的新题目也是值得注意的。
欧洲文学所用教材主要是杨周翰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欧洲文学史》上、下卷,考题也是用汉语,考查重点当然是欧洲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及事件。试题覆盖面较广,考查比较全面,如1997年有一道题要求写出法国“七星诗社”七位成员的名字。这七个名字是在教材的页末注释中出现的,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由此可见复习时也不可过于简单。综合考试的最后一部分依报考专业而定,若报考文学应选做语言学部分,或报考语言学则应做文学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要求考生对报考专业以外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利用本科课程所学知识则基本能达到要求。
以下说说二外。跟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外语课不同,二外是北大自己出题。值得注意的是,报考语言学专业的考生可以从法、德、日、俄中任选其一,报考文学专业的却不可以选择日语。这一点须及时了解,因为一般学校的英语专业大三一开始即开设二外,有些喜欢文学的同学选修了日语,最后再改学别的也来不及了,只好选择了语言学,很是遗憾。目前北大英语系本科生二外只开设法、德两种,法语所用教材为李志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法语》,德语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德汉对照德语初级教程》。二外试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用哪一套教材都可以,不一定非得用上述两套,只要认真学好一套教材,对语法给予足够重视即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政治理论课考的是理科试题,全国统一,有大量的辅导材料与辅导班,这里就不多说了。
顺便说一句,考题形式每年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参考教材也不能保证以后永远不变,这就需要考生通过各种渠道勤联系、多咨询,及时获得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少走弯路。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形式怎样变化,考查的目的是不会变的,该知道的东西出题人一定会想办法用各种方式考查的。
面对如此繁重的准备任务,不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还要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来说时间不宜少于半年。我是从大三上学期的后半部分开始准备的,到大四上学期期末,时间略多于一年。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大四开学前必须把《大学英语》及英美文学全看一遍,另外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计划。大四上学期的任务比较重,特别是最后阶段,要求记忆的东西非常多(如综合考试的各个部分,政治理论课等),要合理安排,大体上有个计划,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这样总复习时就不至于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了。
下面说一说我当时的复习方法,由于考试内容繁多琐碎,容易混淆与遗漏,我在复习文学、英美概况、欧洲文学史及语言学时都做了系统而简要的笔记。比如说英美文学,每复习一个作家,就把他的主要作品、写作风格用三言两语记下来。如果有必要的话,对于作品中的主人公名字、地名、主题等也棗记录下来。这样提纲挈领,平时打开笔记一目了然,考前也可利用较短时间把全部内容过一遍,不至于遗漏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