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决定考研,一方面是出于对工作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一场感情挫折后的冲动。
2011年11月底,我认识了一个女孩。9天后,她成了我的女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只是这段感情对我来说却是很难很难放下的回忆,以至于在一年多以后想起,依然会一个人哭着到天明。分手后,我只想跑得远远的,不希望可以看见她,因此与其说我是为了去研究什么考研,倒不如说我是为了逃情。所以当时我报考了云南大学。
对于历史学,我仅仅是爱好,虽然我的专业(国际政治)要求我们必须得学习国际关系史(几乎相当于世界近现代史),但是我对历史的爱好依然有限。更为确切的说,我对历史本身的兴趣并不是特别大,让我具体的说一个个历史常识,对我而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更在于一些宏观的历史事件对于今天和明天的启发,希望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中国今天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为考研,我开始系统的读一些历史着作——当然,那指定的11本教材,我也只买了中国古代史,并没有怎么看。我倒是读了一些非主流的历史学着作,比如《国史大纲》、《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现代世界史》等等。这些着作虽然与应试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确确实实启发了我一些思想。我陆陆续续的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并发表在网站上,称为《我看中国历史系列》。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些摘录和个人的一时感想,并不系统,顶多也只能当作交流而已。却没想到引来一些网友的称赞,这让我有些诚惶诚恐,与此同时又有些担忧。我希望这些称赞我的朋友,仅仅是出于客气,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崇拜。倘若真的如此,只能说明两个地方出问题,其一是我国的历史教育实在是太落后,我一个如此不入流的二手的历史学爱好者,也可以令一些科班出身的历史学习者敬佩;其二是我不得不说很多人尽管身在这个专业,真得用心学了历史吗?
考研也罢,不考研也罢,终归还是要学一些历史的,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上讲到的那样。作为一个中国人终究是要了解一些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尤其是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过很多为改革、为革命的牺牲者,我比较欣赏谭嗣同。
而今我已经在工作,还算不错,为政府打工,吃百姓饭。因此,我不可能放弃工作去考研了——毕竟考研或者读研不是我的理想,那仅仅是我为实现理想可选择的一条路。而我现在的工作,可以保证我衣食无忧的同时和比较充裕的时间读书写字,更有利于我去实现我想实现的梦想,我当然不会做其他选择。
我对生活的理想其实有高下之分,或者说有一般理想和最高理想之分。我的一般理想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一个和我相爱的人,工作之余有较多的时间;我的最高理想则是希望可以如王阳明那般,想明白这人世间的道理,搞清楚我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关于前者,我已经实现了大半,仅仅缺一个和我相爱的人,我想应该会有的,她应该就在那里,只是我还没有遇见她;关于后者,能够想明白,固然好,就算穷其一生不能明白,也没有什么,我想追寻的过程总是好的。
至于说,去年的研究生考试,我考了,政治、历史考得还可以,只不过我放弃了英语,虽总分达线,但终究无缘。如此倒也没什么,毕竟是我自己的选择,就像我一开始选择考研一样,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准备去做什么,和做什么承担的后果,都不是最难的,最最艰难的就是选择的一瞬间,那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
至今,仍然有朋友对我说,觉得我应该去大城市发展,觉得那里有更适合我的舞台。然而,自从我决定从北京回来的那一刻起,便不打算再去大城市谋前程了。本质上,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表现自己的人,并不想追求太多功成名就,我只觉得茶余饭后,能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记录一下自己的思想,可以在每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安静的看看夕阳西下,便已经足够。而现在,我正拥有这些,为什么要去改变呢?
或许,我这辈子不可能大富大贵,不过安逸的感觉已经让我体会到了幸福感。
人生在世,不过匆匆百年而已,有些人左右了历史,成为历史上的名人;有些人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可是,此时此刻对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或者张三来说,又有什么分别呢?自己过的幸福,不伤害别人,可以的话,为他人做点有益的事,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子,社会或许会和谐很多。最后,感谢凯程的每一位老师及那些为我们考研路上付出的人
说起我决定考研,一方面是出于对工作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一场感情挫折后的冲动。
2011年11月底,我认识了一个女孩。9天后,她成了我的女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只是这段感情对我来说却是很难很难放下的回忆,以至于在一年多以后想起,依然会一个人哭着到天明。分手后,我只想跑得远远的,不希望可以看见她,因此与其说我是为了去研究什么考研,倒不如说我是为了逃情。所以当时我报考了云南大学。
对于历史学,我仅仅是爱好,虽然我的专业(国际政治)要求我们必须得学习国际关系史(几乎相当于世界近现代史),但是我对历史的爱好依然有限。更为确切的说,我对历史本身的兴趣并不是特别大,让我具体的说一个个历史常识,对我而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更在于一些宏观的历史事件对于今天和明天的启发,希望可以从历史中找到中国今天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为考研,我开始系统的读一些历史着作——当然,那指定的11本教材,我也只买了中国古代史,并没有怎么看。我倒是读了一些非主流的历史学着作,比如《国史大纲》、《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现代世界史》等等。这些着作虽然与应试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确确实实启发了我一些思想。我陆陆续续的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并发表在网站上,称为《我看中国历史系列》。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些摘录和个人的一时感想,并不系统,顶多也只能当作交流而已。却没想到引来一些网友的称赞,这让我有些诚惶诚恐,与此同时又有些担忧。我希望这些称赞我的朋友,仅仅是出于客气,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崇拜。倘若真的如此,只能说明两个地方出问题,其一是我国的历史教育实在是太落后,我一个如此不入流的二手的历史学爱好者,也可以令一些科班出身的历史学习者敬佩;其二是我不得不说很多人尽管身在这个专业,真得用心学了历史吗?
考研也罢,不考研也罢,终归还是要学一些历史的,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上讲到的那样。作为一个中国人终究是要了解一些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尤其是知识分子。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过很多为改革、为革命的牺牲者,我比较欣赏谭嗣同。
而今我已经在工作,还算不错,为政府打工,吃百姓饭。因此,我不可能放弃工作去考研了——毕竟考研或者读研不是我的理想,那仅仅是我为实现理想可选择的一条路。而我现在的工作,可以保证我衣食无忧的同时和比较充裕的时间读书写字,更有利于我去实现我想实现的梦想,我当然不会做其他选择。
我对生活的理想其实有高下之分,或者说有一般理想和最高理想之分。我的一般理想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一个和我相爱的人,工作之余有较多的时间;我的最高理想则是希望可以如王阳明那般,想明白这人世间的道理,搞清楚我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关于前者,我已经实现了大半,仅仅缺一个和我相爱的人,我想应该会有的,她应该就在那里,只是我还没有遇见她;关于后者,能够想明白,固然好,就算穷其一生不能明白,也没有什么,我想追寻的过程总是好的。
至于说,去年的研究生考试,我考了,政治、历史考得还可以,只不过我放弃了英语,虽总分达线,但终究无缘。如此倒也没什么,毕竟是我自己的选择,就像我一开始选择考研一样,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准备去做什么,和做什么承担的后果,都不是最难的,最最艰难的就是选择的一瞬间,那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
至今,仍然有朋友对我说,觉得我应该去大城市发展,觉得那里有更适合我的舞台。然而,自从我决定从北京回来的那一刻起,便不打算再去大城市谋前程了。本质上,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表现自己的人,并不想追求太多功成名就,我只觉得茶余饭后,能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记录一下自己的思想,可以在每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安静的看看夕阳西下,便已经足够。而现在,我正拥有这些,为什么要去改变呢?
或许,我这辈子不可能大富大贵,不过安逸的感觉已经让我体会到了幸福感。
人生在世,不过匆匆百年而已,有些人左右了历史,成为历史上的名人;有些人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可是,此时此刻对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或者张三来说,又有什么分别呢?自己过的幸福,不伤害别人,可以的话,为他人做点有益的事,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子,社会或许会和谐很多。最后,感谢凯程的每一位老师及那些为我们考研路上付出的人们!